2024年9月23日,許昌智能董事長在《環球時報》上發表了題為《技術創新對標需求,中企出海空間廣》的署名文章。該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和海外市場拓展方面的現狀與前景,強調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廣闊空間。文章全文如下:
技術創新對標需求,中企出海空間廣
近年來,中國企業不斷依靠科技創新拓展海外市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得到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這不僅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促進了全球產供鏈的創新和發展。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其實和中國制造業的持續轉型升級密不可分。從市場需求來看,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更加精密化、專業化的今天,海外對中國科技產品的需求更加“?!币哺熬?,而對標這些需求的中國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可以在廣闊的海外市場大有作為。
中小企業當中,一些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依靠在專業領域的持續耕耘,積攢了獨特的產業技術優勢,在獨自承接海外訂單、為大型科技產品出口提供技術保障以及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自主化率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壯大了中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優勢。
在制造業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提供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的特定需求。例如,三一重工等重型裝備制造企業,能夠根據客戶的具體工況和環境,提供從設計到安裝、維護的全鏈條定制化解決方案,這種高度的專業化服務能力,贏得了國內外市場的廣泛認可。
在創新科技產品方面,無人機在航拍、農業、測繪等多個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專業性。大疆通過自主研發飛控系統、云臺穩定、高清圖像傳輸等前沿技術,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壁壘,使其成為全球無人機市場的佼佼者。
在精密制造領域,生產精密零部件、高精度機床等產品對企業的制造工藝和精度都要求極高。中企在引進先進制造技術的同時,也不斷自主創新,提升產品精度和穩定性,這一過程不僅體現在設備的升級換代,還包括生產流程的優化和智能化管理的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實時監測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占比逐步提升。中國電氣制造業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出口實力和競爭力就是很好的例子。依托完整的產業鏈、高效的生產能力和持續的技術創新,從輸配電設備到工業自動化系統,從智能電表到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中國電氣制造業正逐步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也要看到,一些在特定技術領域具有優勢的中小企業在面對海外商業競爭環境時,是存在短板和制約的。例如,人員構成上以專業技術人才為主,缺少海外市場溝通和運營能力的專門人才。同時,中小企業一般缺少雄厚的資金支持,面對市場波動的抗壓能力弱,資金鏈穩定性較差。所以,這些企業走向國際不能是“為了出海而出海”的盲動,而應該找準海外需求痛點“因需而動”。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和風險評估后精準出擊。
在全球市場中,一些新興經濟體因其快速發展的經濟、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不斷增長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對一些領域的精尖技術的需求持續增長,為有相關技術積累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這些需求不僅體現在傳統制造業,近年來還延伸至高科技和綠色技術等領域,這是中企積極布局智能制造、清潔能源和數字經濟,適應當地市場的多元化需求的好機會。深化與新興經濟體、“全球南方”國家的貿易合作,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轉讓方面,能夠有效推動雙方的共同發展。通過建立合資企業、共享研發資源,中國企業能夠在區域內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強市場認可度,而這些地區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將成為中國企業成功開疆拓土的關鍵因素。畢竟,只有在滿足當地需求的基礎上,中國企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最終實現共贏局面。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和國際競爭激烈的當下,繼續保持高新技術的研發與更新,是中國企業不斷突破自我、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義。依靠技術創新和對標海外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中企不僅推動了自身發展進程的提速,也通過與世界各國企業共享科技成果和發展機遇,為全球的現代化進程、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